針織布生產工藝以 “線圈串套” 為核心,通過連貫的流程將紗線轉化為具有彈性與柔軟性的面料,整體可分為原料準備、編織成型、后整理三大核心環節,各環節的工藝控制直接決定面料的質感與性能。
原料準備是工藝起點,需經過紗線選擇、絡筒、并紗等步驟。首先根據面料需求選用合適紗線,如純棉紗提升親膚性、滌綸紗增強耐磨性,或混紡紗平衡多種特性;接著通過絡筒機將紗線卷繞成密度均勻的筒子紗,去除紗線中的雜質與斷頭,避免編織時斷紗;若需增強紗線強度,還會進行并紗工藝,將 2-3 根單紗合并,為后續編織奠定穩定基礎。
編織成型是針織布生產的核心,主要分為緯編與經編兩大工藝類型。緯編工藝通過大圓機、橫機等設備,讓一根或多根紗線沿緯向連續編織,線圈橫向串套,設備轉速快(大圓機可達 30-40 轉 / 分鐘),適合批量生產汗布、羅紋布等彈性面料;經編工藝則用經編機,使多根紗線沿經向同時編織,線圈縱向排列,需精準控制紗線張力,成品結構緊密,多用于生產運動服面料、網眼布等。編織過程中,需根據面料厚度調整針距(常見 9-24 針 / 英寸),確保線圈大小均勻。
后整理環節決定針織布的品質,包含漂白、染色、定型、柔軟處理等步驟。漂白或染色通過高溫浸染(溫度 60-130℃)賦予面料色彩,需控制染料濃度保證色牢度;定型工藝利用拉幅機,在 120-180℃高溫下固定面料尺寸,防止后續縮水;柔軟處理則通過添加柔軟劑,提升面料觸感,部分面料還會進行防水、防螨等功能性整理,拓展應用場景。
這套系統化的生產工藝,既保證了針織布的彈性與舒適性,又能通過工藝調整適配不同需求,成為紡織行業中應用廣泛的面料生產體系。
版權 ? by 杭州蕭山榮麗布藝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.
